房展会还有人参加吗?
红火一时的房展会,一度被看作是楼市晴雨表,但随着房地产“行情”的曲线变化,房展会迎来了发展的低谷。曾经23家房展会“热闹”京城的场面,如今只剩北京四季房展和北京房交会两家在踯躅独行。而在这个“失宠”的过程中,房展会的功能也从“侧重产品成交”,转变成“为企业、项目宣传造势”。
“盛世”难现
“那样的日子,似乎再也不会有了。”
回忆起当年为了一个黄金展位,开发商可以“打”得不可开交的情景,总是会让祖建军激动不已。作为北京四季房展组委会副秘书长,祖建军经历了北京房地产市场最火热的时期。当时房展会的一个黄金展位价格在8万元左右,这不但没有还价的余地,开发商们为了这个展位甚至要走后门、请组委会吃饭。也正是那个时候,祖建军等人一度萌生了拍卖展位的想法。
然而,拍卖的设想还没来得及实现,市场就发生了转变。“现在虽然延续着当初的报价方式,但价格上要大打折扣了。”面对这样的落差,祖建军颇感无奈。
据统计,2006年北京大型房展会平均每场意向成交金额为10.5亿元,意向成交面积15.23万平方米;而2005年意向成交金额为12.51亿元,意向成交面积为19.27万平方米。
这些数据根本不能与2003年相比”。祖建军指出,2003年和2004年北京的房展会每场意向成交金额分别是21.4亿元和16.7亿元。“2004 年至2005年,是房展会成交量开始下降的两年,成交金额和面积分别减少16.4%和34.3%。2006年与2003年相比,成交面积缩水高达 52.7%。”
不仅如此,房展会的数量也在市场的波动中锐减。2003年,北京曾出现了23家房展会共同“唱戏”的局面,如今只剩下两家在尴尬撑市。经历了几年的宏观调控,房展会也经历了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以前参加房展会是为了卖项目,现在项目刚刚推出来就被认购一空,我们还参加房展会干什么?”某开发商对记者坦言。
随着开发商对自身项目营销手法的增多,房展会不再是消费者购房的首选途径。每年参加房展会的人虽然没有减少,但更多的购房者只是来逛一逛,甚至有人开始抱怨在房展会上找不到想要买的房子。于是,房展会迎来了经营惨淡的局面。 市场决定房展会去留
“虽然整个行业的前景不容乐观,但我们仍然希望坚持到最后一天。展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有市场就有展会存在。”在祖建军看来,房展会的发展始终与房地产市场的状况息息相关,市场最终决定着房展会的去留。
1994年,北京房地局交易所希望把开发商剩余的项目做一个集中的展示,由此促成了北京第一个房展会。
“当时,大家对房展会的概念都很模糊。”据有关人士介绍,1994年的北京房展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筹办方式上都非常简单,参展企业也仅仅依靠一块写有项目位置和简介的背板进行宣传。正是这场极具偶然性的尝试,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房展会。
直到1998年,房地产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革,房展会便退去了政府色彩,正式步入市场化进程,开始了自行招商。1999年,开发商大量进行房地产开发,房展会便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并开始利用声、光、电等各种手段对楼盘进行展示和宣传,这样的黄金期一度持续到2003年左右。
有人认为,房子太好卖了房展会就不好办,但事实上房展会的高峰期并未出现在房价增幅最高的2004年,也未在宏观调控开始的2005年出现复苏。决定房展会生死的,显然并不单纯是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程度,而是房展会本身功能的适应性。
侧重宣传与资讯的“第五媒体”?
尽管春季房展会的举办还为时尚早,但北京仅剩的两家房展会丝毫没有懈怠。1月18日,北京房交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联合平面、网络及广播等四家不同类型的媒体,打造一台立体化宣传的展会,同时还将启动环渤海房展联盟以实现区域互动。与此同时,北京四季房展春展也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从宣传图片的选择到文案的整体策划,组委会对每个细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房展会的前景似乎并不那么乐观。祖建军坦言,在本次春展招商的过程中,市场反应依然较弱,开发商大多抱有惜售的心态。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市场的信心。”在祖建军看来,既然市场发生了变化,运用变化的手段来应对才是上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的四季房展已经进行了调整:春季和秋季将举办综合性的大型展会,而夏季和冬季则专门针对二手房市场。
祖建军认为,与过去“侧重成交量”不同,未来房展会的大方向是宣传、塑造企业形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购房资讯。而这一点在本次北京房交会的媒体主办方构成上也有所体现,强势的媒体网络以及跨地域宣传是吸引开发企业参与的重要因素。
有业内人士形象地将如今的房展会看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对此,祖建军表示认同:“当市场不再需要那么多房展会的时候,还把目光锁定在成交额上显然不是聪明的做法。但企业宣传的需求是永远存在的,这将是房展会发展的空间”。
“今后,产品交易将成为房展会的附属职能,而宣传、提供资讯的职能将得到加强”。祖建军认为,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房展会也开始步入微利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