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发展的大潮来得猛烈,以至于人们在搏击的时候有时忘记了过去,忘记了身后的那份沉甸甸的守候。四月初的北京,一个倒春寒的反常天气里,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记者见到了富荣沛副会长,一位经济浪潮中的守候者。你可以说他不时尚,你可说他不激情,但你却能真实地感受到他对行业的忠实与执著。
富荣沛脑子里总有一根永恒不变的轴,他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行动都在围绕着它打转,这根轴就是服务近几年关于纺织业的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一些大型交易会也处于下滑状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的业绩却不降反升,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面对记者,富荣沛开门见山地道出了他的喜悦,仿佛让记者也要快乐着他的快乐。并说,这主要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分会是依托于纺织这个行业,可以说这个行业的兴衰决定着分会的发展走向。事实上,中国的纺织业市场前景广阔,尽管国际上的纺织贸易摩擦不断,但我国纺织业有70%的份额是满足国内消费市场,30%才是出口面向国外市场的,因此,国际上的贸易摩擦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影响并不会很大;另一方面,分会能波澜不惊地一路走来,并且能具有服装展、家纺展今天的规模,培育出诸如面料展、纱线展、纺织机械展等国际型展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直把“服务”作为自己的使命,服务行业,服务参展商,服务专业买家。
富荣沛说,做会展一定要细心地考虑、设置每一个环节,设身处地地为参展商着想,才能让各方满意。比如,中国已成为世界面料主流市场,使得国外众多著名面料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为了抢占先机,国外企业踊跃参加一些档次高、专业性强的面料博览会。而分会组织的中国国际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从1994年开始,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为海外面料生产商所熟知认可,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越要有针对性,不能沉醉在“繁荣”的喜悦里。国际性、专业性、贸易性的成熟展会,需要的是专业的观众和专业的买家。一个展会到会参展的都是非专业观众,即使人很多,表面上热闹了,但没有多少实际效果。这最终只会损害参展利益,造成参展商对组织者的不信任。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只是为了满足于一种好奇心,尤其是面料,经过众多人的摸捏后,就会受损,参展商的利益就会受损。
我们的面料展全展期都只对专业观众开放,而且把第一天作为“特邀买家日”,这一天,只有手持特殊请柬的观众可以参观,这些观众是来自于连续三年参观过展览会或与参展企业有贸易往来的专业客户,这样做,虽然当天的观众人数下降了,但是现场的贸易环境好了,参展商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接待买家,让真正买家“喝头道汤”。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富荣沛说,做展会最主要的是看结果,而不是图一时的热闹。用富荣沛的话说:“参展商和市场就像一个跷板的两端,而这个'跷跷板'的支点就是市场的游戏规则。在行业相关规则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这个'支点'的核心就是'服务'。在这个行业里,当你开始关心数钞票胜于做好服务客户时,很快就会发现没有多少钞票可数。会展业要发展,必需立足于行业发展基础之上,服务于行业。正所谓,预先取之,必先予之。”
纺织贸促会主办的展会已基本覆盖了整个纺织产业链,从纱线、设备到面料、服装,一应俱全。展会的发展依托于行业的进步,同时展会的繁荣也促进行业的提升,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分久必合,在竞争中整合,当是会展行业将来时近年来,中国展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会展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16年从业经历的富荣沛,伴随着中国会展业一同走过来,但在谈及会展业的发展时却颇感困惑:一方面要肯定中国会展经过这么多年的培育确实有了很大发展,而另一方面,现在的会展基本还是只是量上的扩大,在质上的突破并不大。比如:展会多,上规模的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富荣沛认为,目前的会展过多过滥,是一种无序竞争,导致的结果是,展会内容雷同,参展商搞不清究竟应该参加哪个。展会不按市场规律出牌,一言以蔽之: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