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是中国食品业真正的老大,但这样一个代表河南的品牌,为什么在外人眼里远没有五粮液知名度高?三全在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里是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但在北京超市里,为什么60%的市场却被龙凤占据?”北京世纪福来营销顾问公司总经理娄向鹏提出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河南食品企业的品牌建设与其强大阵容,现在还不成正比。品牌建设已成河南食品工业发展的软肋。”娄向鹏分析,一是河南区域品牌劣势拖累了企业品牌;二是品牌金字塔的短缺:企业销售规模起来以后,品牌形象一直相对落伍。
确实,河南现有131家食品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12家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但是跻身“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数量尚不尽如人意。
河南各级政府也认识到这一点。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郑州近年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打造食品行业的自主知识品牌。2001年郑州市政府提出了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并成立了名牌产品推荐委员会。2005年6月,郑州市政府制定了《郑州市商标战略发展纲要》,对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和河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重奖,集中培育三全、思念等一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向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在打造食品品牌方面,双汇、澳的利等众多本土企业选择了跟外资合作,这也是河南食品企业较为认同的一条路子。“国内食品品牌‘走出去’存在很多困难,首先是文化差异问题,其次是标准和认证的问题。在与外资的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从中学到不少将品牌打向国际的经验。”作为中国食品行业惟一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献福这样认为。
“要将品牌打到国际市场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选择和外资合作,我们期望政府部门能多帮助企业与国外相关部门协调,使国内标准认证与国外逐步接轨。”河南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王付伟也认为,中国食品品牌要想走向世界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河南省政府对锻造知名食品品牌也胸有成竹。河南食品工业已基本完成以简单初级加工为主的发展阶段,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资本化运作的快速发展期。河南省去年提出,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将从2004年的1068亿元增加到2500亿元以上,在全国的位次从第四上升到第三。
“十一五”期间,河南食品工业要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原则,以食品安全、精深加工、品牌营销、集约发展引领食品工业结构升级。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推动农区工业化进程,实现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的跨越。
|